亚洲av片不卡无码av_富婆一对一刺激交友_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_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服務熱線: 是300多萬數字創新企業的共同選擇

行業動態

現在的區塊鏈,是萌芽時期的互聯網嗎?

發布于:2018-02-04 21:48:35     點擊:次

區塊鏈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哲學觀。

《財經》駐硅谷記者 劉泓君/文 宋瑋/編輯

劉泓君/配音 李陽/剪輯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剛剛在新年愿望中分享要深入研究加密貨幣,轉眼就在Facebook平臺上關閉了所有比特幣包括加密貨幣的廣告——即使是有正規注冊并且合法經營的公司,都不能在Facebook平臺上發行加密貨幣、二次期權與ICO(首次代幣發售Initial coin offerings)的廣告。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與扎克伯格一樣,他認為“過熱的市場”會扼制區塊鏈應用的發展。加密貨幣的暴漲讓早期支持者收獲了大量財富,但交易費用上漲正在扼制創新。由于對社區文化不滿,Vitalik甚至威脅說要離開以太坊社區。他呼吁創業者專注開發,而不是價格暴漲暴跌。

區塊鏈起源于中本聰的比特幣,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

有人認為區塊鏈是互聯網發明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它依靠密碼學和數學的分布式算法,在無法建立信任關系的互聯網上,無需第三方中心的介入就可以使參與者達成共識,以極低的成本解決了信任與價值的可靠傳遞難題。真正把區塊鏈推火的,是伴隨著區塊鏈產生的代幣體系與ICO。

即使再多人說99%的ICO項目最終不會有回報,依然擋不住風口給大家的造富夢。泡沫與造富神話的同時,很多人也在焦慮:區塊鏈是不是下一個互聯網,自己會不會錯失下一個機會?現在區塊鏈泡沫,是不是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

區塊鏈在硅谷有多火?

無論是VR/AR還是人工智能,硅谷每次都能最先感受到技術的起源與趨勢。如果身在硅谷,能比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更加感受到這輪區塊鏈的瘋狂程度:

最近硅谷開始流行一種新的打招呼方式:你買了幾個比特幣?從ICO熱潮開始,在硅谷中心地帶,斯坦福毗鄰的小鎮Palo Alto,大多數時候我在咖啡廳寫稿,就能聽到隔壁桌兒在討論ICO。這期間,不停有國內投資人創業者飛到硅谷設立公司。

我參加去年下半年的TechCrunch大會,這是硅谷每年最大的創業者大會,一個特別的現象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創業公司是區塊鏈項目。參完會之后,郵箱里收到一批求報道的區塊鏈初創公司。

這里的區塊鏈活動也是場場爆滿,如果去晚了即使注冊也未必能進入會場,主辦方經常不得不嚴格控制入場人數,甚至還引來消防車;投資銀行的人士開始瞄準ICO市場,滿會場找需要上市發行的項目,提供投行服務;非洲來的私募基金到這里找項目;灣區房東在賣房時宣布接受比特幣支付。

身邊投身區塊鏈的創業者背景越來越“高大上”:有硅谷科技公司五大巨頭的工程師,來自高盛與摩根斯坦利的投資經理,斯坦福校友甚至還組建了“斯坦福區塊鏈聯盟”。

硅谷大佬們在上個比特幣漲跌經濟周期已經開始布局這塊事業。最另類的投資大佬Peter·Thiel把比特幣夸成了花兒,稱之為“數字黃金”;Linkedin的創始人,被稱為硅谷人脈王的Reid Hoffman投資比特幣密碼學公司Blockstream;Airbnb與加密貨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聯合創始人Nathan Blecharczyk多次示好比特幣,稱愿意用比特幣支付,曾在泡沫破裂時收購比特幣應用公司,現在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Coinbase的創始人就是Airbnb早期員工。

最近,斯坦福講座教授、物理學家、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公開發文為區塊鏈技術站臺。香港首富李嘉誠認為比特幣有風險,只是“保守”地投資了1億港幣的比特幣,那是在2014年,當時幣價徘徊在200-300美元。

區塊鏈市場的火熱與非理性已經登峰造極。如今,很多一行代碼也沒有的創業團隊動輒估值過億,即使是務實真心做區塊鏈項目的“優質團隊”,幾個工程師估值千萬美元,如果這不是泡沫,什么是泡沫。隨著越來越多高市值項目曝光,也越來越多騙局被曝出。

不管是懷抱理想的創業者還是投機者,不妨看看區塊鏈行業里各個領袖的苦惱——那些在硅谷參會的明星項目,投資人拿著錢找他們開放一些投資額度,還沒發幣的創業者擔心項目一上市幣價漲的太快,影響創業與員工心態。一位幣圈創業者告訴我,現在這個行業,最不缺的就是錢。

一句話總結,這個行業太有錢。這種財富的大量涌入,我們不妨稱之為“泡沫”。來得太快的財富,往往很難留住。

這周,美國SEC公開叫停AriseBank 6億美元的ICO發行,稱欺詐項目融資金額,這是SEC首次對ICO項目出手。SEC稱代幣發行通常應當與受到監管的債券或股票發行劃等號,融資方應該披露公司業務與財務歷史。所有加密貨幣應聲下跌。隨著各國監管措施越來越頻繁,區塊鏈泡沫正在被擠出來。

泡沫何時破?藏在經濟周期里的秘密

要深入理解區塊鏈行業與之前互聯網行業的對比,我們首先來看兩張圖。

互聯網泡沫前后10年納斯達克指數(來源:華爾街日報)

比特幣價格8年變化圖(來源:Coindesk)

先來說第二張圖,最近比特幣的價格突破1.7萬美元掩蓋了上一輪的暴漲暴跌。在圖中2013年那個時間點,比特幣價格從13美元漲到了1000美元,近百倍的回報跟2017年12月底的情景相似,幾乎所有的報紙、網站、Twitter都在談論比特幣的價格。

2013年的那輪暴漲吸引了大量人的關注,李嘉誠也是那一輪的入局者。早一批的“幣圈”“鏈圈”企業誕生了,包括Ripple、以太坊、比特大陸,以及現在依然火熱的萊特幣、各大交易所。

很多人只看到了今天的這些公司在新一輪暴漲的輝煌,卻忽視在2014年當比特幣從最高點的1000美元跌落時,有多少企業破產、倒閉、家破人亡。此后在漫長的低谷期,有多少活下來的企業在艱難度日。

那時候活下來的企業,真正享受到了這輪經濟周期的紅利,成為這輪區塊鏈的領頭羊。

盡管在比特幣內部,分為“幣圈”和“鏈圈”,早期區塊鏈入局者,幾乎都是比特幣大漲的參與者,他們把賺來的錢投入到這個“去中心化”的技術中去。你可以看成,比特幣價格的暴漲紅利為區塊鏈領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比特幣與區塊鏈的經濟周期,比互聯網的周期來的還要快。2000年前后的互聯網,在那輪最大的泡沫中,從納斯達克指數從1000點漲到5000點,漲5倍的時間用了5年;比特幣一年就可以漲10倍;互聯網最瘋狂的時候從1999年12月9日到2000年3月10號,納斯達克指數翻了2倍多,創下最快紀錄;而比特幣從2017年下半年的2000多美元到1.7萬美元,也是短短三個月,價格卻漲了7倍。

互聯網泡沫破裂后發生了什么?我曾遇到一個伯克利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是2000級的畢業生,那一年他們專業90%以上的人沒有找到計算機相關的工作。他曾在漫長的時間里做著酒店服務生,之后去了印度尼西亞做起房地產生意。

如果你經歷過金融危機與經濟周期,那些在危機中屹立不倒的企業,最后都成為了“大公司”,能經歷過三輪經濟周期的公司,可以成為一家“百年老店”。只是在區塊鏈這個行業中,周期隨著幣價漲跌來的更快更猛烈,行業周期更短。

與互聯網不同的是,區塊鏈行業的周期更快,價格更不穩定。這種號稱“去中心化”的技術,并不受政府歡迎,卻因為“全球化”特性讓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體系成為打不死的小強,不得不逼迫政府采取部分監管措施。沒有監管,就意味著投資者得不到任何保護。

泡沫帶來人與錢,幫助一個行業成長。如果從比特幣的價格周期來看,我們正在一個泡沫破滅的初期。99%還未離場者會在區塊鏈擠出泡沫時面臨一段艱難時光。每次泡沫的破滅,也會洗出真正的信仰者與創業者,那些能夠活下來的企業,會像經過磨礪的珍珠,成長為下一個Google,下一個Facebook。

區塊鏈能做什么?

很多人質疑,為什么區塊鏈技術已經伴隨著比特幣白皮書的發布誕生近10年,還沒有超級應用出來,區塊鏈到底能做什么?

先來看看互聯網的情況,互聯網誕生于1969年,是從兩臺計算機連接實現通訊開始的,但真正讓互聯網開始進入火熱的是1989年萬維網的出現,萬維網的轉折點是1993年Mosaic網頁瀏覽器的出現。

從1995年到2000年,互聯網企業大量誕生,那個最具代表性的互聯網公司是雅虎。從1995年到2000年,納斯達克指數從1000點持續漲到了5048.62點。那時候對互聯網投機的狂熱與今天對區塊鏈的狂熱如出一轍:全球的資本大量涌入互聯網領域,正如今天有錢人從世界各地飛到舊金山希望進入區塊鏈一樣。

如果說傳統經濟難以追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與市值,那么區塊鏈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把互聯網甩在身后。

如何理解區塊鏈技術,其實很簡單——區塊鏈解決了共識與不可篡改兩大機制。

這項技術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這是一個做了十年互聯網金融的技術人員的視角,他很早就了解了這項技術,在認真分析以后,認為區塊鏈技術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區塊鏈的效率非常低,大家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個單點加密、不可撤銷的去中心化系統。一位分布式系統的程序員說,這種去中心化系統比中心化系統效率更低,完成同樣的任務成本更高。

即使他們也會發聲稱大量的ICO項目不靠譜,區塊鏈泡沫很快會破滅,為什么大佬們卻在行動上擁抱區塊鏈?有一句話很好的概括了區塊鏈——區塊鏈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哲學觀,它是經濟學+哲學+密碼學+數學+計算機。曾有幣圈老人這樣總結區塊鏈:區塊鏈的核心是一套自我激勵的經濟模型,自帶造血機制。

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其實就是區塊鏈項目自帶融資功能,它能夠快速為創業公司募資,形成自己的社區文化,完成創業需要的文化、技術、資金的閉環。這些早期創業者正在享受代幣暴漲中的財富紅利。

這項技術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是互聯網的替代者,而是特定場景的特定應用。目前,絕大部分項目依然在解決虛擬生活問題,它能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一直被爭論不休,但它造血體系卻實現了利益的重新分配。

如果說比特幣是加密貨幣體系的第一代,以太坊就是加密貨幣體系的第二代。這個超級平臺的“智能合約”體系改變了區塊鏈的融資方式,成為了區塊鏈行業的APP Store。Vitalik Buterin是從4歲開始編程的天才90后,他對比特幣2.0的貢獻,在2014年擠下扎克伯格,獲得世界科技獎,但他卻發現比特幣先天設計的局限性,輟學來硅谷創建了以太坊。

以太坊通過區塊鏈實現了代幣的發行與流通,改變了區塊鏈項目的融資方式,省去了大量的中間環節,正在沖擊傳統的金融市場。

區塊鏈最被看好的應用領域是金融。Ripple是根據區塊鏈思想誕生的解決銀行清算體系的公司,很多人不喜歡Ripple,認為它變得越來越“中心化”。

曾經這家公司因為是否要配合監管,是否有權凍結個人資產,代幣如何處理等問題,兩個核心創始人在2014年發生了一次大爭執,導致一個創始人出走并拋售100億個瑞波幣。最終,Ripple放棄了更激進的個人業務,專做銀行跨境匯款的網關,走向與銀行合作的路線,而非監管的對立面。

隨著Ripple發行的瑞波幣價格一路飆漲,這家小創業公司按瑞波幣最高價格計算,一度成為市值超過3千億美元的公司,數次調整方向后,瑞波幣在實際業務中的作用卻并不明顯,卻意外撐起公司市值。

創始人Chris Larsen握有51.9億個瑞波幣和Ripple公司17%股權。若單以不穩定的幣價計算,在該幣種漲到3.84美元時,擠掉硅谷的甲骨文創始人Larry Ellison成為全球第五大富豪,財富超越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谷歌創始人布林和佩奇。

這些都是上一輪經濟周期2013-2016年活下來的區塊鏈企業,以太坊平臺上更多的應用開始在這一輪出現,最具殺傷力的區塊鏈應用可能還在孕育中。前陣子硅谷流行區塊鏈項目“云養貓”獲得索羅斯量子基金領投的7000萬美元A輪融資,谷歌、ConsenSys、DoubleRock基金跟投。

扎克伯格已經感受到來自區塊鏈的壓力,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這種焦慮從何而來,如果生活在硅谷,會對Facebook的困境深有感觸,幾乎每次危機,都與假新聞、數據隱私以及過度商業化緊密相關,Facebook重金投入人力,消除層出不斷的負面,依然替代不了社交網絡的一次又一次的引爆效應。

由于區塊鏈技術的不可復制性,它可以溯源每一條消息的來源,且對用戶信息高度保密,這種技術是否可以解決Facebook面臨的大難題,追溯每條假新聞來源?在扎克伯格遲疑的時間,基于區塊鏈的社交平臺Steemit、Synereo、Yours、ONO等已經陸續內測上線。未來類似這些新的應用在解決現有的互聯網痛點后是否會沖擊到現在的巨頭,社交與支付還是不是現在的形式,誰是下一個超級APP,都會在這輪泡沫之后被驗證。

歷史總是曲折的相似,區塊鏈與早期的互聯網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區塊鏈不知是技術,更是一種哲學觀。比特幣社區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曾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我的建議是機構一定要摒棄頭腦中的互聯網思維,去擁抱區塊鏈思維。因為區塊鏈的運行機制、商業模式、發展路徑較互聯網項目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呈鏡像關系。

有人認為比特幣這樣的先行者,也有可能被后來的技術更先進的區塊鏈取而代之,就好比90年代的瀏覽器之戰,先行者Netscape沒有笑到最后。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互聯網思維,比特幣作為數字貨幣之錨的地位很難被取代,這是因為比特幣并不是一種軟件,而是一種協議。

它的開發者不是一個公司或機構,而是一個開放社區。它也不需要像軟件一樣申請專利,建立競爭壁壘,相反,它的代碼是開源的,誰都可以照搬、仿效它的代碼。山寨幣的涌現并不能稀釋它的價值,又難以挑戰它的地位。

它的協議升級需要全網共識的通過,因而非常難以對它的基本參數進行修改。對于傳統互聯網項目,做協議相當于做公益,是幾乎沒有商業價值的。做應用層者則壟斷了大部分商業利潤。

在區塊鏈領域則是相反,做底層協議層的更有商業價值。因為代碼即權力,開發者既掌握著協議的標準,項目的主導權,還可以通過內置的代幣激勵系統,快速建立一個集用戶、投資者、軟件開發者、硬件開發者、礦工于一體的龐大社區,這種激勵完全是自發的,自組織的,自運行的。

我也與一些機構接觸過,越知名的機構,他們對區塊鏈的理解就越遲鈍。越新興的機構,反而更能迅速切換思維,理解區塊鏈泡沫背后的本質。我想這可能就是一種知見障,過去的成功反而構成理解新事物的障礙。

用友知識

用友軟件 為您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產品報價:

詳情請咨詢廣州用友:020-82116603